《中国物流与采购》杂志

您当前的位置: 《中国物流与采购》杂志 > 工作动态 > 详情

菜价剧烈波动背后的供应链之困

发布时间:2024年10月30日15:52 《中国物流与采购》杂志

文/本刊记者 王梓菲

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9月蔬菜价格同比上涨22.9%。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批发价格显示,8月与9月蔬菜平均价格环比涨幅分别为21.7%和6.5%。特别是青椒和西红柿,9月份的环比涨幅分别高达45.6%和35.2%。

而今年上半年,人们还担心菜价过低导致“谷贱伤农”。5月1日,蔬菜的加权平均价是3.16元/公斤,5月31日是2.62元/公斤,月末与月初相比,价格下降17.09%。5月末价格比去年同期的3.30元/公斤下降20.61%。4月末价格同比下降10.57%,5月末价格同比降幅明显放大。

此后,蔬菜价格进入了“狂飙”模式。“6月19日,农业农村部公布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.31元/公斤,比前一天上升0.5%。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食材供应链分会秘书长秦玉鸣10月23日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,7月份全国蔬菜价格环比上涨9.6%。到8月中旬,28种蔬菜平均价格已达到6.04元/公斤,全国六大蔬菜优势区地头价环比均上涨。

天气被认为是过去近半年时间里蔬菜价格的大幅波动的主要推手,但蔬菜供应链韧性不足的因素也不容忽视。

多因素导致菜价剧烈波动

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,记者询问了8月到9月之间蔬菜价格的情况。据了解,8月中旬,新发地市场蔬菜批发的加权平均价为4元/公斤,比上个月上涨37.93%,比去年同期上涨28.21%。据统计,今年8月中旬的价格在近5年同期中处于最高点。

传统的夏秋季蔬菜产区如黄淮海地区、长江中下游地区、环渤海地区蔬菜价格也同样出现上涨。每年七八月份是我国蔬菜生产供应的“夏淡”期,常会出现部分蔬菜品种供应偏紧、价格波动的情况,称之为伏缺期。

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、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10月19日在接受《中国物流与采购记者》采访时表示,下半年以来,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
一是天气炎热影响蔬菜生长;二是洪涝灾害等原因导致蔬菜损失;三是蔬菜从田间运至城市,物流成本等上升导致蔬菜价格上涨;四是品牌蔬菜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蔬菜价格的上涨。此外,也不排除投机炒作的个别因素。

秦玉鸣则表示,从供应链与种植方式的角度来看,我国农业存在“大国小农”、小农分散的基本国情,农产品销售渠道相对单一,主要依赖线下农贸市场、农产品批发市场、大型连锁超市和小型生鲜专卖店等,形成了“农民—农产品批发市场—零售商—消费者”的主要流通模式。“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流通环节多,供需信息不透明、不及时,产品价格低,农户议价能力低,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,滞销事件时有发生。多数农户自产自销的的辐射能力不强。产品信息宣传不到位,导致农产品走不出去,这是导致产销没有形成有效对接的主要原因。”

同时,我国农产品交易中普遍存在着“代办”现象,农户及客商分别将农产品的出售和收购任务委托给经纪人,经纪人通过自己建立的社会关系网来完成交易,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市场化“第一公里”的问题。秦玉鸣进一步说明,但农产品经纪人群体多以个体经营为主,数量庞大但规模较小,组织化程度低,信息传递和共享不顺畅,存在压低农产品的价格、隐瞒货源信息等现象,损害农户及采购商利益。而且,农产品经纪人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、价格波动及发展趋势,影响交易的稳定性,这也会造成产销端的沟通不畅。

 

提升蔬菜供应链韧性

蔬菜价格经历为期4个月的上涨周期后,进入10月开始调头向下。10月初至10月17日,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.82元/公斤,比月初下降了9%。10月18日,农业农村部预测,随着秋季蔬菜逐渐进入上市高峰期,蔬菜价格将转入季节性下行通道。

“10月份是秋季蔬菜上市高峰期,大白菜、萝卜等露地秋菜大量上市,设施生产的番茄、黄瓜等陆续采收,加上主产区天气条件总体有利,蔬菜供应量将进一步增加。”秦玉鸣称,而且,随着天气转凉,蔬菜耐腐性增强,运输、储存过程中的损耗下降,会降低运输成本。

洪涛表示,蔬菜产量和价格波动具有常态化的趋势,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。而且,蔬菜仍然是具有生长周期的农产品,其产量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仍然将长期存在,但是,其波动的幅度应该减小,从而保证其生产者的利益,还要保护消费者利益、保护城市居民消费安全。因此,政府通过完善风险基金制度、补贴制度、储备制度是必要的,但是需要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。

“菜蓝子”一头连接着农民,一头连接着城镇居民,既要防止“菜贱伤农”,也要避免“菜贵伤民”,还需要在提升蔬菜供应链韧性上做文章。

“完善流通体系,推进产销衔接,保障种植户利益,健全完善蔬菜生产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、预警和发布制度,提升抗灾能力,提高信息传递效率,稳定市场预期,多措并举稳定‘菜篮子’供应,至关重要。”秦玉鸣举例说明,某生鲜电商通过引入行业生产标准,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,打造优质生鲜农产品直供基地,形成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,提高了“数商兴农”对小农户的包容性。通过订单农业、产地直采、分级销售等措施,把精品冰糖橙的价格拉低了四成,在水果领域推进优质低价转型。

以四川省峨眉山市龙池镇蔬菜产业为例,豌豆尖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,与某电商平台合作前,龙池镇豌豆尖种植管理相对粗放,产品整体品质不够稳定;因保鲜期短、运输困难,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,价格较低,菜农收益有限。与上述生鲜电商合作后,该基地引入了标准化种植体系,即统一种子、统一播种、统一施肥、统一采摘,从选种、种植、采摘、包装到运输的全链路实现可溯源,豌豆尖年亩产从1500斤提高到2000斤,品质全面提升;与此同时,借助上述电商平台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品牌效应,该基地豌豆尖的销量也得到大幅提升,农户月收入由3750元增至7500元。

 

 

 


责任编辑:《中国物流与采购》杂志